机电工程学院:“多功能农业智能检测小车”项目 结出智慧农业新成果
(通讯员 杨婷羽 刘怀海 刘彬)我校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机器人专业学生邓思程在导师刘怀海、杨婷羽、郭武的指导下,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农业智能检测小车”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凭借核心技术成果斩获两项软件著作权,获共青团湘乡市委官方认证,成为学院“科研育人”体系结出的又一硕果。
该项目聚焦智慧农业领域,针对现代农业精细化监测与管理需求,历时8个月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技术落地的全流程攻关。团队以STM32F407VET6芯片为核心,构建低成本智能硬件平台,集成温湿度、光照、CO₂浓度、土壤酸碱度/盐度/肥力等多传感器模块,搭载庐山派(K230)摄像头及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系统,实现农田环境参数实时同步监测、作物病虫害精准识别及数据无线传输功能。通过创新四轮独立驱动全向移动结构、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及太阳能供电系统,小车在复杂地形通行能力、数据采集精度及续航能力上表现优异,经试点验证,可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优化,显著降低人工监测成本,为农田生态环境评估与精准化生产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作为项目核心创新成果,团队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无人机喷洒系统”与“农业大棚自动化检测系统”两项技术获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其核心算法在数据滤波、图像识别准确率等关键指标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共青团湘乡市委在认证中指出,该项目以技术创新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边缘计算与深度学习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监测设备成本高、地形适应性差、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展现了湖应青年学子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与实干精神。
“学院推行的‘项目化教学+科研实战’培养模式,让我们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锻炼了跨学科协作与工程实践能力。”项目负责人邓思程表示,团队在硬件集成、算法优化及系统调试过程中,得到导师团队在STM32芯片开发、机器视觉算法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全程指导,最终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成果转化。指导老师刘怀海强调,该项目是“以研促学、以创带练”育人理念的典型实践,学生在攻克多传感器兼容性、运动控制精度等技术难点的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两项软著的获得是对团队技术原创性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学科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团总支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此次“多功能农业智能检测小车”项目实现国家级立项、双软著认证及地方政府认可的“三重突破”,不仅彰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更以“青年智慧”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多光谱成像、机械臂集成等方向开展技术迭代,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