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 转型创改:民办高校党建的“应用密码”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党建创新实践纪略

 本站    2021/6/1 8:04:49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5/31/content_595354.htm?div=-1

在全省两新领域标杆党组织创建的环境中,学校党委针对学校“升级上规”大变局带来的组织如何建、党员如何管、创新如何抓、作为如何上等一系列挑战,在董事会、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启动了以“转型创改”为核心的党建“内生革命”,通过打通交互引领、渗透建设、融合作为的“333”应用路径,以党建转型变革的“标杆效应”带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十佳民办学校”等荣誉称号。多家主流媒体多次聚焦推介学校经验,形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湖应现象”。解读学校党建工作的兴起,主要有三个成功的密码。

密码之一

由“独力”向“合力”的转型,成就了学校顶层“交互性”的体系创设

学校党委针对党委会、董事会、校委会三驾马车并行出现的交集少、互动弱、共振差的现象和“重行政轻党建,重业务轻党务”的失衡问题,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抓党建就是抓教育”的共识,达成了“党建合力发展”的理念,最终按照“交互性”创设路径,推动了“三个体系”变革。

变平行为交叉,实行领导交互任职。一是优化学校领导治理结构。通过顶层设计,全面推行党委会、董事会、校委会班子“交叉任职”,其中,党委书记进入董事会,任副董事长;董事长和副校长进入党委会,分别任副书记和党委委员;非党校长列席党委会。二是打造党政决策共管格局。建立学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并将党委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以及工作机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写入学校“章程”,用刚性制度手段保障党委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党建工作与教研教学同步决策、同步调度、同步推进、同步考核,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变单向为双向,推行人才交互培养。学校是立德树人的摇篮,也是党建的硬核工作。在这方面,学校主要开辟了三条渠道。一是交互引才。通过党政共同发力,近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13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名,硕、博士81人,为学院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的活水源头。二是交互育才。学校党委按照“双培养”路线,立足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通过持续推进,使学校董事会、校委会、二级学院班子成员党员覆盖率达90%。三是交互成才。通过引才、育才、成才交互培养,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70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54人,占62.11%,具有高级职称的182人,占31.93%,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变分割为统合,做到工作交互履责。在校党委与各总支签订党建责任书的基础上,实施了党政领导“双联”工程。一是党委班子成员联系二级学院。参与教研教学项目实践,以党建课题引领教研教改发展。仅2020年,党委系统就领衔党建和教研攻关课题18项,有一项获得部级奖励、5项获得厅级奖励、15项获得市级奖励。二是校务班子成员联系支部。参与党建基础项目建设,帮助建立党员活动室15个,添置各类党建办公设施200多套件,为26个支部“五化”创建达标提供了行政资源支持。

密码之二

由“松散”向“紧密”的转型,成就了党建组织“渗透式”的框架创构

主要循着学校行政管理的层级和专业设置的板块,阻断组织架构松散的传统惯性,采取渗透紧密的发展路径,撬动党委、总支、支部三级党组织网络创构,有效解决学校党建“横难到边、纵难到底”的问题。目前,学校党组织已经全覆盖到了6个二级学院的21个本科、13个专科的12000多名师生。

“三级组织”纵向渗透创构。主要利用教研阵地和教学资源,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向二级学院、专本科专业渗透延伸发展,使二级学院党总支由3个增加到6个、基层党支部由17个增加到20个,全部教师党组织负责人由学科带头人担任,党的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形成了有机结合。同时,把党组织建设的责任逐一分解到全校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班子成员,通过抓关键少数、关键责任和关键环节,为全校党建工作和组织覆盖筑牢了主体支撑和组织基础。

“四式模块”横向渗透创建。结合创建省级民办高校标杆党组织,推行了四种模式分块组建党组织。一是推行学校“统领式”组建。把学校优势资源和关键要素向党建倾斜,支撑学校各级党组织的组建。二是推行全覆盖“嵌入式”组建。将组织管理向附属单位延伸,把学校隶属的独立法人单位同德中专、同德驾校、远观实习实训中心纳入基层党组织组建。三是院系“连片式”组建。把专本科上下游的党员,归拢起来分类组建学生党组织。四是党群“引领式”组建。按照党建带群建的思路,建立健全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类协会等外围社团组织。

“五化标准”导向渗透创规。对按“三级四式”组建的党组织,以党校为基地,每年利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五化党建”孵化创建,按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的“四有”目标,进行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的“五化”孵化,所有的支部都做到了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同时,按照“一支部一特色”的思路,选树9个基础较好、成效突出的总支(支部)阵地,打造成党建示范品牌,带动了全校“三级四式五化”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密码之三

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成就了实践发展“融合化”的叠加创新

在党建“转型创改”的应用实践中,学校推倒以往习惯在党组织内部封闭作为的潘篱,按照“开放型”党建的转型定位,重点抓“实践+”党建的“三化”融合发展,强有力地带动了党建促发展的叠加创新提质。

“实践+示范”推动“系列化”载体融合。在党建主题实践中组织了党员履责示范“三大系列”实践。一是“聚点成面”党员示范系列实践。通过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做表率、当模范”的主题实践。实行了所有党员上班佩戴党徽亮身份、公开实践岗位亮承诺、明确党员职责亮行动,涌现了一批党建“领军”人物、教师党员“双带”能人、学生党员“双为”积极分子,让党建工作转化成了每名党员的模范作用。二是“以点连线”领导帮扶系列实践。在学校“三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上好一堂专题党课、组织一次红色教育、开展一次志愿服务、联系一名困难学生、抓好一件服务实事”的“五个一”活动。近年来,三级100多班子成员共上党课256场,组织红色体验教育89次,开展志愿服务167次,联系困难学生2500多人。2020年共为259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070万元,奖励资助学生2734人共计1134万元,帮助解决了5000多名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党建活动脱虚向实成为了普惠学生的标杆。三是“线上线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系列实践。在线上,一方面发起师生抗疫共同行动倡议,引导7个学院的7500多名学生就地参加抗疫阻击行动。另一方面,组织371名教师对8633名学生进行线上网络授课,确保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学不落一人。在线下,组织了防疫捐款、社区抗疫、助企复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全校党员共为疫区捐善款31776元,组织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5昼夜防疫阻击战,还通过采购贫困村大米、红薯等方式,为3个村复耕复种提供了助力。

“实践+思政”推动“多元化”教学融合。按照“五位一体三全育人”思政坐标,从3个方面构建“大思政”格局。一是建设思政教育“主阵地”。通过实施“马工程”,开设38门思政与党史的相关课程,帮助全校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优化思政教育“主课堂”。按照思政教育“三进”和学校自主创新4年分段主题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委、学生社团的带头作用,近年先后组织专业学习、学术探讨、社会实践、技能交流等主课堂教学活动289场次,多形式多渠道增加了学生接触党建和思政教育的机会。三是开辟思政教育“主渠道”。从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入手,将微信、微博、公众号、微视频、微电影、微话题、微讨论等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作为思政教学主渠道,并通过思政与劳动的契合,结合学生成长制定“学生千分制考核条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公益性劳动500多次,累计近10万人次参加,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行的体验熏陶。

“实践+教研”推动“社会化”服务融合。融党建于教研教学实践之中,已显现出了3个方面的突出成效。一是服务社会的平台不断拓展。在党建引领发展的有力牵引下,学校共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3个、工程实践基地13个、创新创业教育中心3个、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2个、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6个,累计吸纳13290名学生到基地实习实训,先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创新型人才3万多人。二是科技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全校6个二级学院党总支都建立了对口扶贫点,由总支班子成员带领专业团队一条龙帮扶,并派出科技特派员驻点跟进。设计艺术学院王红兵副教授带领的工作团队先后完成了临澧县福船村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常德柳叶湖太阳谷有机谷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桃源栖凤山田园小镇玻璃温室规划设计。信息工程学院黄丽霞副教授带领的工作团队针对临澧县百媚艾叶农村合作社进行农产品扶贫,为当地艾叶的生产加工、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服务。农林科技、设计艺术等学院师生党员深入桃花源镇黄土坡村,指导科学稻虾养殖和茶叶栽培,帮助进行示范户庭院设计和黄土坡村标村识设计,积极参与村级服务平台的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建设,彰显了科技兴农的正能量。三是校校合作的尝试不断加深。为了借公办高校之长,补民办高校之短,学校主动与湖南文理学院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党建共抓、学科共建、教研共促、队伍共培。近两年来,湖南文理学院共向学校输送骨干教师和党建专才46名,帮助培训党建人才289人,共建党建示范项目26个、教研教改项目38个,带动了学校党建与教学水平的“双提升”。(张明焕 李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