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办学侧记

 本站    2014/12/11 8:53:59    

身处于当下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发展的浪潮中,学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抓住了便迎头而上,抓不住也许将消失在竞争激烈的风口浪尖。但需要看到的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高考人数每年下降的现实情况下,学生的选择多了,学校可以选择的学生少了,生源危机已成为每个高校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处于三线城市,创办仅10年,又是民办职业院校背景的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却在这座没有硝烟的高校竞争围城中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2011年到2013年,当时还被称为同德职业学院的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连续3年实际报到人数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今年,该校更是一举升本成功,成功变身为拥有本科专业的高职院校。

是什么原因让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生源不愁,越办越红火,独辟蹊径冲出充满竞争的围城?坚持公益办学、以技能促进发展、打造特色培养人才。办学者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或许道出了这所地方院校走向成功之路的根本原因。

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

去年招了2400多名学生,90%都来自农村,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是我办学的一个梦想。学校创办者、董事长李少夫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少夫夫妇便踏上了办学之路。办学近20年,李少夫夫妇始终不改办学初衷,那就是立志为家乡、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这些年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一直面向农村宣传,面向农村招生。学校现有在校生近8000人,90%来自湖南、贵州、甘肃等26个省份的农村地区。

高质量、平民化是学校的办学追求,为确保农村学生上得起学,学校收费在湖南同类院校中是最低的。学校领导层一致认为,公益性是民办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学校所招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女,绝不能高收费。

10年来,学校特地为1100多名来自贵州、内蒙古、甘肃等西部省份的贫困生减免学杂费,拿出100多万元补助贫困生。

让技能成为学生永久的金饭碗’”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成为各类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上学阶段就开始与市场对接。

张德福来自洞庭湖边的沅江市农村,是学校水产养殖专业首届毕业生,目前拥有141亩水产养殖场,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如果不是靠学校,我根本没有资本创业。张德福说。

原来,学校新校区有规划用地2000余亩,其中有400余亩水面。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凡有创业愿望的,便由学校发给学生1万元创业基金,购买鱼苗,免费利用水面进行养殖,3年之后创收再还给学校。学生既能实实在在学知识,又能动手创业赚取第一桶金。

让技能成为学生永久的金饭碗市政府副厅级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黎建平说,学生有了技能走到哪里都能自主发展,而且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吃苦、专业能力强,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不仅在就业方面,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内自主创业也有着浓厚的氛围。统计显示,学校前身同德职业学院已毕业的1111391名学生中,已经有3000多人自主创业成功。毕业生刘平,开办飞达物流等3家公司,现有资产5000余万元;毕业生秦兰,开办养猪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毕业生李子良,在广州开办电脑公司获资产千万元,并借给学校200万元资金常年周转使用,以感谢学校培养。

打造特色培养人才

瞄准武陵山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发展实际,适应现代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转型需求,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着力打好字牌,谋求全面转型。

湖南武陵山片区现有本科高校设置的农学学科门类专业仅为3个,远远不能满足武陵山片区对农林技术人才的需求。洞庭湖区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到2020年,片区科技人才要达到141.5万人,尚有缺口71.3万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院长管天球告诉记者,这给我们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给学校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学校目前已成立南方木本粮油研究所南方生物能源研究所9个研究所,在校内新建农学方面创新创业基地1000亩,与企业共建了万亩木本粮油科技示范园,为湘西北及武陵山片区的10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提供良种和技术、生产生态示范。同时,专业与字挂钩,科研向字靠拢。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服务的办学定位得到了湖南省政府和常德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先后对学校给予奖励和支持资金达6000万元,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规划土地2000余亩给学院,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常德日报2014125日第3版头条)